想要能掌控自己時間、渴望自由,卻不知道如何開始嗎?這本書的新富族思維幫你改變心態、提供方法、幫助你達成目標,跳脫朝九晚五的上班規範,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型態。
重點得到:
- 現實是可以協調的,規則可以被修改的
- 有效,比有效率更重要
- 想創業,從外包開始練習
- 能離開辦公室遠端,就盡量爭取,擺脫被困在辦公室的時間浪費
※ 補充說明
這本書的著作完成日期是 2009 年,也就是說已經有 15 年之久,但書中提到的建議和思維並不過時,甚至經過了 Covid19 和 AI 工具的普及,反而很適合 2024 年閱讀。
一週工作 4 小時這本書談什麼?
在《一週工作4小時》這本書中,作者提摩西.費里斯(Timothy Ferriss)提出一種人生觀點,叫做「新富族」。
和傳統社會要求努力工作,退休後就能享樂的「延後人生族」不同,新富族在面對每一個人生目標時,用不同的觀點選擇自己的人生方向。
比方說:
延後人生族 | 新富族 | |
---|---|---|
面對工作 | 為別人工作,希望能早一點賺到足夠一生享用的財富,投入各種淘金手段。 | 雇別人為自己工作,確保現金流再考慮賺大筆錢;或是將必須的工作量降到最低。 |
面對享樂 | 買下一堆東西擁有更多,盡情享福。 | 人生目標是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,購買只是為了達成目標所需要的工具,追求品質、排除不要的雜物。 |
面對事業 | 寧可當老闆,作為發號施令的人。 | 不當員工、也不當老闆,而是做為幕後擁有者。就像擁有火車,不用自己駕駛,只要確保員工和經營者能夠讓火車準點到站。 |
比起年薪數百萬、每週工作 80 小時以上的「成功人士」,新富族擁有的是自由選擇的力量,能自主決定什麼時候工作、享樂,安排自己的時間。
作者憑藉著「新富族思維」,很早就打造出自己的現金流,並慢慢從工作中脫身,將時間降低,用流程自動化和外包維持效率,釋放出的時間,拿去學習他有興趣的東西。
如果你去看提摩西的個人簡介,他的經歷相當有趣!除了各種客座講師、首位探戈旋轉步金氏紀錄的美國人、奧運選手顧問、全美武術散打冠軍、馬術弓箭手,還會說5國語言,來台學過霹靂舞。
除此之外著作也橫跨各種領域《身體調教聖經》、《廚藝解構聖經》,也經營 Podcast《The Tim Ferriss Show》,訪問許多各行各業的人士。目前身兼早期投資人、Podcaster、作家等多種身分,用自己的經歷展現新富族的人生,充滿各種可能性。
在《一週工作4小時》中,他分享新富族該有的心態還有實踐方法,重點不在一週真的只工作 4 小時,而是思考如何打破現有框架。
既不講儲蓄,也不談如何找到夢想工作,因為樂趣本不該被捨棄,而大半部分的人,也很難找到一份可以給自己無限成就感的工作,不如關注怎麼重獲自由空閒,和建立自動進帳的系統。
成為新富族的關鍵:擁有交易者腦袋
「現實是可以協調的,除了科學與法律,所有的規則都能被修改或打破,而且不用違法。」這是交易者的座右銘,新富族的核心思維,就是擁有一個交易者腦袋。
書中用「交易 DEAL」四個英文字,說明成為新富族的4個步驟:
- Definition 定義人生
- Elimination 排出旁騖
- Automation 自動進帳
- Liberation 自主消遙
每個步驟,我各摘一個觀點。
Definition 定義人生|打破墨守的常規
作者擅長反過來想,更中立的評估目標是不是自己真的想要,不畏懼打破社會希望我們遵循的規則。他用一個案例,點醒我突破框架思考的重要性,內容關於他如何贏得美國散打冠軍。
提摩西曾參加美國散打比賽,在只有四週的準備期之下,加上自己是被慫恿一頭熱報名的,實力與時間皆不足,該怎麼取勝?
他採取了一個一般選手沒想到的策略:細讀規則。官方的技術規則中提到,如果在單一回合中跌落賽台三次,將直接判對手勝利,因此在正式比賽中,提摩西努力把對手推下擂台,最後還真的取得冠軍。
他不認為這是遊走在道德邊緣,而是在遵循官方規則之下,採取較少人使用的策略。截至作者出書為止,該策略已成為散打賽中的標準策略之一。
這種推翻常規的行為,可以讓遊戲被重新定義,也應證了他所謂的交易者思維,我們可以協調大部分的事情,而不是將就於現狀。
Elimination 排出旁騖|有效、有效率是兩回事
作者送兩句真理給讀者:
- 把不重要的事情做好,不會讓事情變得重要。
- 要花很多時間才能做好,也不會讓工作變得更重要。
也就是說,不重要的事情,你再怎麼有效率的做都是徒勞,重點是找出有效的事。
80/20 法則,幫你找出有效的事
80/20 法則由經濟學家帕托列提出來的分布模型 —— 大部分 80% 的財富出自於 20% 的人口,而這個比例已被證實於多種產業,如收入、產出、股票組合等等。
透過這個比例檢核,勇敢的將時間留給最關鍵的客戶群,而不是想辦法討好所有人。起初會掉一些客戶,但長遠來說,留下來的會是提供高利潤的合作夥伴,自己的工時也能顯著下降,而且,心情還會很快樂。
帕金森定律,讓你有效率的執行
帕金森定律主張,隨著完成期限的長度增加,一項任務在認知中,重要性和複雜度會隨之增加。也就是說,給的時間越多、時間會浪費到最後一刻;給的預算越多、專案花費就會上升直到預算被用完。
12 個小時,你別無選擇,只能專注做好基本的事情(也是最重要的事情);
2 個月,你會不斷的放大該任務的複雜度,一直累積累積累積,直到它變成一個龐然大物。
要成為有效、又有效率的人,建議搭配這兩個方法使用。
Automation 自動進帳|鼓勵你打造自己的事業
這本書我認為是倡導創業的,就算你不賣實體商品,也可以賣資訊(知識),賣資訊沒想像中的複雜,不需要成為領域的佼佼者,只要比目標客戶好就行了。(其實就是賣資訊落差)
只有透過買賣,你才有機會創造出一個自動化收錢的機器,而不是用你的時間與體力去換金錢。
但創業不是人人都懂,作者身為一個創業且成功的前輩,在「Automation 自動進帳」的章節中,分享了創業的步驟、如何選品和流程搭建的指引。
練習外包
成為創業家的第一步是習慣外包,如同前面所說的,新富族不當老闆,而是當擁有者,所以得規劃出一套流程取代自己,外包是最好的練習,因為得下指令、管理,這些都是創業時必備的技能。
可外包的項目五花八門,基本上除了實體遛狗辦不到,各種任務他們都能幫忙,比方說讀電子郵件、安排會議、代替客戶和父母聊天(?)。放眼望去,老闆的特助有些好像就在做這些事。作者鼓勵,你也該試著去擁有一個自己的助理。
書中的案例和費用,除了時間已久加上都以英文外包為主,台灣的讀者很難適用,但這個門檻,在 AI 出來之後就低了許多!每個月只要幾百元使用 AI 工具,就能幫你辦到上述的工作,也能給你在工作時更多建議和回饋。
這也是為什麼我覺得這本書在 2024 年,變得很適合讀的原因之一,費用和下指令的練習變的更容易了。
開始創業
提摩西用了很多的篇幅,告訴想創業的人如何挑選商品、建立流程、行銷曝光等等各方面該如何做,同時鼓勵創業者慢慢降低自己在整個流程中扮演的腳色,盡量做到自動化。
書中的工具可能有過時或不符合台灣使用,但重點是了解創業的前後節點,工具你應該都能找到合適的替代品。
Liberation 自主消遙|想辦法脫離辦公室
你也有明明事情早已做完,卻花了很多時間裝忙、等下班的經驗嗎?
能自由掌控時間是成為新富族的條件之一,即便不創業,身為上班族也能透過和老闆談判,爭取遠端工作,擺脫朝九晚五的辦公室。
作者這個建議,我起初很不以為然,台灣的老闆怎可能願意讓你在家工作、看不到人?(第一次閱讀的時候是在疫情前幾年)
然而疫情讓老闆們不得不接受遠端,一些企業也摸索出管理辦法,甚至意識到遠端能減少許多成本,相較於疫情之前,遠端工作的選擇變多、可行性也更高了!
如果你的崗位可以遠端工作,請試著去爭取,作者也提供幾個方法幫助你:
- 練習不受拘束的生產力
提議遠端前,事先找出周末的空檔,在某個空間工作 2~3 個小時,訓練自己不受環境拘束,且確保自己有單獨工作的紀律。 - 量化你的生產力
得讓老闆「明確」知道你對公司的價值,數據是你談判倚靠的工具,也是衡量遠端成果的證明。 - 客觀檢視自己的工作表現
試著同理你的主管或老闆,截至目前的工作成果與態度,如果是位居管理職的是你,你信任自己這個員工嗎? - 從少天數開始
不一定要一開始就以全職遠端為前提,而是以一週一天、兩天的小規模開始試驗,讓公司習慣、你也拿出成果
如果你怎麼嘗試都還是沒辦法,作者也說,世界很大,你可以離開找更好的選擇,何必把人生耗在辦公室隔間。
讀後心得
整篇心得我有意無意提到了時間,因為第一次接觸這本書的時候,我剛入職場沒多久,正是個坐辦公室的上班族,期待這本書可以給我新的想法。
結果是失望的,覺得離自己真實的人生太遙遠了,遠端是什麼、外包助理是什麼、創業打造自動進帳機器又是什麼,整本書充滿著突破框架的思維,跳脫認知圈太遠,產生恐懼和抗拒的心理。
然而 2024 年重讀之後,一切都不同了。
疫情過去,遠端成為可能;
人工智能來臨,外包練習的成本降低;
離開辦公室創業,掌握時間、不得不思考自己人生的目標;
公司營運,開始接觸到生意的流程與規模化。
我的現狀和書裡的 DEAL 四個階段都有了重疊,這是我重讀之前從沒想到的事情,除了真的看懂作者想表達什麼,也知道自己有哪些方面需要調整。
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,會很推薦以下族群看這本書:
- 工作性質沒被實體場域綁住的
讓你知道如何爭取遠端,或是展開自己的接案服務,為自己掙得彈性 - 想打造一人公司的創業
告訴你自動化的生意長什麼樣子,從選品到流程搭建,應該往什麼方向努力 - 覺得「人生就該忙起來才叫努力的」辛勤者
忙是懶的思考,點醒你人生真正重要的事只佔小部份
無論是還在公司上班或是自己出來創業,都有一個很強烈的感受:當你靜下來觀察自己的生活,實際有生產力的事真的只有一小部分,其他七八成都是不重要的瑣事。
如果那些時間可以拿來玩樂,或是精進自己真的想做的事情,那就太好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