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死亡專門戶》是 12 個與死亡相關職業的深訪紀錄,揭露他們的工作內容與心情。你好奇人死後會遇到哪些事嗎?這本書可能會給你答案。
重點得到
- 死亡相關產業的工作內幕,與各自的人生故事
- 思考該如何面對死亡
- 死亡外包商的工作目的,是讓活著的人能夠走下去
死亡專門戶談什麼?
死亡對於許多人來說,是個避而遠之的議題,然而對《死亡專門戶:12門死亡產業探祕,向職人學習與生命共處和告別》這本書的作者海莉.坎貝爾 Hayley Campbell 來說,她對死亡充滿好奇。
坎貝爾的父親是個漫畫家,繪製過關於開膛手傑克的故事,很小就看過父親田野調查的結果:犯罪現場、人類死法、甚至是買了腎臟來參考作畫,讓她不避諱死反而充滿疑問,人死了之後,那人體會怎麼樣、去了哪裡?
成人之後坎貝爾成為了記者,她決定去訪問這些與死亡相關的工作者,希望能解答自己對死亡的疑惑與著迷。撰寫過程中,坎貝爾漸漸理解死亡對生者的影響究竟是什麼,甚至有了無法用言語描述的改變。
探究 12 個直面死亡的職人,工作內容與心情變化
坎貝爾試圖了解這些外包商如何承接了他人的死亡,又涵蓋哪些工作內容,且用什麼樣的心態面對他們的工作。
每個章節,即代表一個工作者和一個崗位:
- 禮儀師
- 大體老師服務總監
- 死亡面具雕塑師
- 災難遇害者辨認工作
- 犯罪現場清潔工
- 處刑人
- 遺體防腐師
- 解剖病理學技術員
- 喪慟穩婆
- 掘墓人
- 火葬場操作員
- 人體冷凍機構
大部分的工作光看名字應該很好理解,比較陌生的是死亡面具雕塑師與人體冷凍機構。
- 死亡面具雕塑師
死亡面具是翻模剛死或瀕死之人最後的面相,詳細過程可參考 《How are life masks made?》,雕塑師 Nick Reynolds 也是本書的受訪人之一。
- 人體冷凍機構
顧名思義,就是利用冷凍技術凍住人體,期待未來的醫療科技能解決肉體問題,延續生命。
作者原先以為會遇到令人想翻白眼的"死亡抵抗者",宣稱死亡可以被擊敗不用感到悲傷,實際上,到來的家屬其實都認同生命已終結,將冷凍管視為一種埋葬方式。如果不傷害到其他的人,這種懷抱期待的死亡,不免也是一種好的結尾。
接下來我會分享幾個讀完之後,特別有共鳴的幾個職務。
大體老師-是餽贈,更是經歷過生死的"人"
泰瑞.雷居尼爾身為一個醫學中心的大體老師服務總監,工作內容是將捐贈的遺體清潔、防腐與冷凍保存,目標是讓在學的準醫師們,能夠藉由大體老師學習人體的運作,只差在沒有心跳。
作者實際到研究室跟訪泰瑞,因此書中有細節的描述人體怎麼處理與工作流程,此處就不多加詳述,但有提到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小故事:
有學生向泰瑞說,大體原本在他眼中只是一塊肉,直到他看見塗了指甲油的手,才赫然意識到這是經歷過生與死的一個人,現在躺在這邊幫助他學習。泰瑞過去都會清除大體的指甲油,但這個學生反饋後,他不會主動去幫大體卸指甲了。
為了讓學習更貼近現實,大體需要維持在"最新鮮的"狀態,會視學習進度分段解凍,所以大體通常會被分為很多塊,每個部位被編上號碼,學習完畢之後被集結在一起,泰瑞會重新拼回人樣再進行火化與下葬。
作業時,會確保大體跟下葬時是一樣的面貌,保持對捐贈者與遺屬的禮儀,即便別人都看不到,但他自己知道。
處刑人-履行職責,奪取他人性命
在過去,處刑人會被視為不祥的徵兆,有著次等身分;而現代的處刑人,大多是隱姓埋名的度日,傑瑞.吉文斯也是其中一員,但在 2017 年阿肯色州前死刑工作人員的陳情書上有了他的名字,讓作者有機會聯繫上。
處刑人與其他死亡工作者不同,他們不是承接死亡,而是直接站在生與死之間,負責執行政府與法律判定的結果。負責按那顆按鈕,按下去人死了,下班正常回家,這是什麼感受?
年輕時候的傑瑞贊成死刑,認為奪取別人生命,那該人的生命也該被剝奪,執業開始至結束,傑瑞曾經行刑過 62 個人。作者進一步詢問,按下按鈕的瞬間感覺是什麼?傑瑞回答:
「奪走他性命的不是我,是他自己。只要做正確的決定,就不會來到我這邊,不要給我按按鈕的機會。」
他只能完全相信司法系統,並讓上帝成為他與受刑人之間的屏障,說服自己相信是上帝安排他在這個工作崗位上,不過即便是自己的妻子,都不知道他做了 17 年的處刑人工作。
有些處刑人選擇燒炭或是手槍結束生命,也有人頻作噩夢,於 55 歲就心臟衰竭而死。
喪慟穩婆-承接到來的死亡,參與生產的黑暗
穩婆其實就是助產士,站在第一線參與生命的到來,通常洋溢著幸福與喜悅;喪慟穩婆卻是接住即將誕下的死胎。
克萊兒.畢斯利成為助產士的一年後,遇上了孕婦 20 周早產的情況,家屬和醫護人員都心知肚明,這孩子不可能活下來。看著嬰兒活動、喘氣、到逝去只在短短數分內,成為克萊兒一輩子忘不了的情緒,她看見別人最赤裸的悲痛,卻什麼忙也幫不上。所有人認為最幸福的工作,卻伴著極端的悲傷與心碎。
克萊兒後來參加了喪慟輔導團隊的訓練課程,慢慢發現自己是能夠幫上忙的,雖然不能讓嬰兒復活,但能照顧失去孩子的家庭,讓他們好過一點。
許多流產的孕婦,因為沒辦法和別人述說,只能自己經歷喪慟的過程,甚至騙自己沒過這個孩子,留下一輩子的陰影。克萊兒向作者展示了像首飾盒般的小小棺材、有著嬰兒照片腳印的回憶盒等等,希望幫助家屬紀錄存在過的嬰兒,無論當下能不能面對,回憶盒的存在,可以讓他們未來有能力面對時得以緬懷。
這三個職務會讓我想特別分享有各自的原因。
- 大體老師服務總監
高中時曾經去成大參觀,被介紹過大體老師、人體切片標本等等,看著作者的採訪過程,記憶慢慢浮了出來。
研究室的化學味、淡黃褐色的肌肉,還有不知道是學長姐還是助教的人,捧著一個心臟讓我們看,當時的我飽受衝擊,發誓絕不會選擇跟醫療相關的工作,但現在我卻在看這本書,而且津津有味。
- 處刑人
這個篇章讓我反思死刑的存在。過去堅信著漢摩拉比法典的「以牙還牙、以眼還眼」為家屬討公道,但這本書讓我有了不同的視角,目前的討論都圍繞在被害人與害人者之間,忘卻了還有一個第三者——處刑人。
處刑人的公道在哪裡呢?他們又為什麼要負擔奪取他人生命的壓力?難道真的是工作自己選的、不爽不要做?因為有了死刑這個坑,是不是注定要安一個處刑人的位置才行?很多理所當然,在這本書之後成為疑問。
- 喪慟穩婆
這是一個我從來想過、但持續存在的崗位,從古至今,產婆本來就是直面生死的位置,醫療技術不發達的過去,說不定他們接生的死胎比活胎更多,只是被我們給遺忘了。生命誕生的喜悅,和已知的終結僅僅一線之隔,喪慟穩婆又接住了多少情緒呢?
閱讀心得-關於死亡,我的體悟
《死亡專門戶》是一本我看完之後,久久不能自己的一本書,一方面是開了眼界,另一方面有點像作者,獲得了無法用言語描述的改變。
在第一章節介紹禮儀師的片段中,禮儀師波比.瑪達爾說:「我們第一具看到的屍體,不該是我們深愛的人。」她鼓勵人們盡早學會區隔看見死亡的衝擊,以及喪親喪友的衝擊,才能好好保護心靈。但有些扼腕的是,我就是如此。
接觸的第一個死亡是在小學時期,雖然逝去者的五官已在腦海中淡去,卻忘不了當時的靈堂、不再移動的人體,以及傷心。當時的我,並不懂得如何哀悼和處理心情,只能透過歲月慢慢代謝。
這本書讓我認識到這些與死亡相關的工作者,做的事情就是讓死亡不要成為活著的人的遺憾,提供各種延長或保留的方法,讓生者得以更好的與逝者告別,使生命繼續往前。他們鮮為人知,做著不被大肆宣傳的工作,默默的為生者們付出,這群人,值得更多的感謝與掌聲。
如果你對相關的議題有興趣,除了《死亡專門戶》之外,近年來也有很多介紹禮儀師、清潔師等等的著作與影集,像是《命案現場清潔師》、PTT媽佛版的大師兄系列《你好,我是接體員》、《火來了,快跑》、韓劇《Move to Heaven:我是遺物整理師》,都可以多個面向去了解這些神秘的崗位。
最後,雖然不知道未來會不會有這種超級特別的職人找上門,但好像有了一些信心,可以將他們的價值溫暖的傳遞給更多人知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