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覺得自己有美感嗎?還是認為自己和美學兩個字八竿子打不著?美感並不是「天賦」而是後天學習,只是你花在練習審美的時間比設計師、攝影師少而已。
基礎審美力,其實是人人都可以培養的!只要用對方法花點時間練習,就能讓醜東西遠離你的生活,享受美帶來的愉悅與舒適,甚至成為你的社交談資。
重點得到
- 培養美感的 4 個步驟
- 審美能力對日常生活的影響
- 審美 ≠ 會畫畫,人人都能培養出自己的美學
狂逛美術館,並不會讓品味變得出眾!
多看多體驗,就會有美感嗎?答案是否定的。
我們一直以來都在吃,也沒成為美食評論家;一直看美劇,也無法說出一口流利英文。想要有美感,勢必是刻意練習的結果,也就是說,如果你願意刻意練習,你的審美能力一定會提升!逛美術館,只是你練習審美的一種方法。
綜合自己學習經驗,搭配一些書籍整理的方法,我將美感練習分成 4 個步驟:
- 觀察
- 蒐集
- 模仿
- 創造
步驟一、觀察 – 到底要看什麼?
雖然很多人說美是主觀的,事實上,美學是有一些客觀的標準。視覺專家們也因為熟悉這些客觀標準,才能夠打造出大多數人看了會覺得美的結果。
美的原則
客觀的標準有哪些呢?我請 Claude 給了一些答案。
- 平衡、對比、強調、節奏、動態、和諧、整體性
我們在觀察眼前所見的事物時,會默默地使用上述的原則,比方說:
「產品輪廓線條,是很和諧平滑、還是有許多凹凸的分割線?」
「商品比例是不是穩定令人安心,還是頭重腳輕讓人感到不安?」
「採用的材質,對整體而言會不會很突兀?」
無論你在看商品、平面視覺或是一個室內空間,只要結果偏離原則太多,你的第一直覺通常會不太適應,甚至感到不舒服。
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藝術品讓人覺得有距離,藝術家很勇於打破上述的限制,在畫面上創造衝突感,如果光看作品而沒認識背後的脈絡,常常會看著作品充滿問號,不知道它美在哪。
除了了解原則,我們接續得掌握觀察的項目。
設計元素
美感強的人會運用設計元素,組合出符合審美的結果,無論是平面設計、居家選物或是個人穿搭,你仔細看,定會發現這些元素的存在。
- 線條、形狀、形體、色彩、紋理、空間、飽和度
對於剛起步的人來說,這些元素都是你具體可以觀察的內容,你可以去審視對方用了哪些顏色組合,讓你覺得真好看;或是對方運用了什麼形狀、紋理,讓你覺得有趣。你會覺得美,一定有原因!
學會觀察重點之後,為什麼美,你就有辦法講得出來,就如同真正懂美食的人不會只說:「這食物真好吃~」而是能描述東西美味在哪,讓他人也想嚐上一口。
步驟二、蒐集 – 養成你自己的偏好
當你開始觀察、講得出來哪些元素會讓你覺得美之後,可以開始捕捉資料,建立你自己的喜好庫了!因為我們看過的東西很快就忘記,別太相信自己的記憶。
我自己有用 Pinterest 建立靈感庫,Pinterest 是個老牌的靈感拼貼網站,無論是視覺設計、室內裝潢或是流行穿搭,素材量都很多,而且分類容易。
除此之外,還有幾個我自己的靈感蒐集方法:
- Instagram
我會創個靈感專用小帳號,點擊我喜歡的穿搭或設計作品,讓演算法推送更多相關的內容給我看,喜歡的就收藏或截圖。 - 看展、博物館
大多的展覽都有策展人精心處理內容和呈現表達,醜到不堪入目的展很少比較不會踩雷。北美館、當代藝術館、國父紀念館、華山、松菸、中正紀念堂等等都很值得去。 - 日常拍照
自己拍照的印象會是最深刻的,隨手記錄自己覺得好看的東西也很重要。 - Muzli
Chrome 的分頁插件,每天推送不同的設計靈感來源。 - dribbble
數位相關的設計分享,適合設計師參考。
蒐集除了加強記憶還有一個好處,你會在分類的過程中,培養出辨識各種風格的能力。每個風格,都有合適的元素,一但錯置就會喪失協調性,也就變得不美了。
當你擁有辨識風格的能力時,能幫助你更精準的選購商品,而不是得一直花錢試錯,買到不適合的軟裝或服飾。
步驟三、模仿 – 有意識地把喜歡的東西,加入生活
想要讓美學對你的生活產生影響力,得實際做才行。最好的自我訓練,就是從挑選你的日用品做起。
從前面的觀察和蒐集,你會漸漸地發覺:「我好像比較喜歡哪一種元素」、「哪一種配色對我來說是和諧的」,這是很重要的自我覺察,把這些偏好加入你的選購條件,有意識的模仿你喜歡的風格,當你真的把該物品納入你的生活之後,才能去感受是不是真的喜歡它,漸漸養成自己的審美。
選物店的商品定價雖然偏高,但我沒事很喜歡去逛逛,也很推薦你去走走,比方說瑪黑家居、MOT、經典的北歐櫥窗。透過認識這些被特選進來的品牌開拓視野,實地感受他們的外型和質地。
更多的生活物件,你可以從雜誌入門,這些雜誌都會蒐集主流或新的品牌資訊:
- EVERYDAY OBJECT
選取較多簡約、時尚潮流的資訊,涵蓋商品、空間、服裝類別 - Casa Brutus
以空間、人文、藝術為主的日系雜誌 - Shopping Design
探索台灣設計、展覽、時尚、裝潢、美食等綜合型的生活設計雜誌 - La Vie
蒐集全球設計趨勢的台灣風尚類雜誌
步驟四、創造 – 收斂出你自己的專屬風格
藉由模仿,你會真正的去體驗各種風格帶來的感受,無論是舒服或是格格不入,自己的觀點開始養成,也因為試過了、知道哪些不適合自己,漸漸的會發展出自己最喜歡的樣子,消費時也會越加精準。
日本知名設計大師、熊本熊的設計者水野學在《品味,從知識開始》中提到,他認為品味等同於知識的含量,無論是哪方面的知識,都能提升品味。
設計師能在專案中做出比一般人更好的決定,依賴的不是直覺,而是透過知識做決定,知識的來源可能是對專案的研究採訪,或是過往類似案件的累積。
也就是說,只要願意多了解一些,品味自然而然就會越變越好。
※ 如果你打算經營個人品牌,卻對品牌美感呈現沒轍,歡迎下載這個免費的資源,即便是美感培養新手,也能掌握足夠專業感的品牌呈現。
沒有美感,會有什麼問題嗎?
根據你所處的社會階段,有不同的答案。
在馬斯洛需求金字塔中,審美需求偏上層,得先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後,才會想要追尋愉悅、更有品質的生活。如果已經被生活壓的喘不過氣了,美學的確很難為你帶來及時的幫助。
不過假使你已經脫離了僅為生存的階段,開始往上層追逐時,美學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。
它是你對話的談資,也是你提高競爭力的隱形助力。
試想面對兩個來提案的合作廠商,在合作條件差不多的情況下,一個業務打扮高雅、談吐得宜,提供清楚且有設計過的補充資料;另一個業務打扮中規中矩,拿出制式規格的書面文件,哪個會留下比較好的印象?
- 如果你是業務,提案時你的外在呈現到談吐表達,影響合作成功率
- 如果你是領導人,你的品味關乎如何挑選下屬提出的方案,近一步影響銷售成效
- 如果你是行銷人,你的素材挑選和表達呈現的質感,直接影響轉換率
- 如果你正在尋找另一伴,你的外表和呈現氣質,會吸引到磁場相近的人
加上我們確實已經進入了一個物質富足的時代,缺乏鑑賞能力,你很容易陷入流行趨勢,過度消費一些自己不適合、也不喜歡的商品。
為什麼我們普遍缺少「美的鑑賞力」?
太多人將美感和「會畫畫」畫上等號,當美術課被拿去上其它課之後,大家彷彿就被斷了審美力,覺得自己天生就沒美感。
然而畫畫只是一種技法,跟真正的審美是沒有直接相關的,如果你看過一些藝術家的作品,尤其是現代藝術,表達技巧很驚人,但你絕對不會說它很美。
相反的,有些設計師的繪畫技巧很不熟練,卻還是能做出令人驚豔的設計成果。日本另一位知名設計師佐藤大,就曾自嘲自己不會畫畫,僅用簡單的線條勾勒想法,依然創造出一個又一個賣座的商品。
因此,請擺脫不會畫畫、天生美感就不好的魔咒吧!依循上面的 4 個步驟學習,你也可以形塑自己的美感,不要再被醜東西綁架!
寫在最後
一開始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,是真的遇到很多非設計背景的人,一直說:「我美感很差」、「我天生就不懂美」、「你會畫畫應該美感很好吧?」
這些問題都讓我很想反駁但盡可能忍住,因為美學教育對台灣社會來說還是太遙遠了,而且不像其它學問有標準答案,審美雖有客觀基準,卻無法直接提供「正解」。
就連我自己的經驗中,設計教育更是沒怎麼談美學的!設計學的是引學生找到問題、分析問題、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,過程相當理性。有些同學的解決方案會讓人覺得美,幾乎都是依靠自己平常的累積;沒有累積的人,結果當然很功能導向、缺乏美的呈現。
真正的美學培養在出社會之後,藉由看展、看書,才了解到原來美學是怎麼一回事、有什麼方法可以養成。實際走過讓我相信,美學根本不是天賦而是後天養成,只是需要用對方法和花時間。
過往沒在意過這個問題也沒關係,只要從你的當下、你的周遭開始練習,美感的最終結果,就是找出一個你最自在的生活樣貌,享受美學帶給你的樂趣。
推薦可閱讀書籍:
《品味,從知識開始》-水野學
《哈佛商學院的美學課》-寶林.布朗
如果你關注台灣的美學教育,可以追蹤這個網站:
參考資料來源:
《藝術概論》-謝東山。台灣藝術教育網 https://ed.arte.gov.tw/ch/content/m_book_content_4a.aspx?AE_SNID=869
教育部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 https://aade.project.edu.tw/